
魏晋时期,有一群人选择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,他们就是竹林七贤和荣启期。他们不仅在精神层面上追求自由、洒脱,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美学的理解,也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环境。作为室内设计师,从他们的生活态度中,我们可以汲取设计灵感,为当代的室内设计和生活美学提供启发…
1800多年前的生活方式,如此豁达,通透,真实!设计师是设计美好生活的,更应该知道《竹林七贤》和他们那个时代…
极致概念@点金文案:
• 他们不借空间取悦他人,只在空间里安顿灵魂。
• 竹林七贤的生活,是“脱规制”的实践,更是“还本真”的设计原型。
• 空间不是遮蔽身体的容器,而是情绪与思想的发酵皿。
• 他们拒绝功能主义的窒息感,让房屋像身体一样呼吸。
• 在他们那里,简不是风格,是对多余社会性的剥离。
• 房间,不是供奉规则的庙宇,而是逃离秩序的隐居所。
• 空间之于他们,是不参与社会表演的最后一张底牌。
• 不为取悦、不为迎合,他们只为“存在本身”布置生活。
• 每一个竹影斜窗、素壁长凳的安排,都是对世界温柔而坚定的对抗。
阮籍:用荒诞,嘲讽世界的逻辑

在竹林七贤里,阮籍是最不肯“规训”的那一个。阮籍,只有一个态度——“我不同意你这个世界的规则。” 他不是不懂,而是看得太懂;不是不能进仕,而是不屑“入局”;不是不懂礼,而是把礼制玩成讽刺。
• 空间不该是规训的延伸,而是用来发疯的庇护所。
• 他要的不是美,而是真实;不是装饰,而是情绪的回音。
一、代表性典故:白眼与哭墓,一人即风暴
1. 青白眼分人而视
最广为流传的,是他“青眼看俗人,白眼对君子”的典故。在那个“礼崩乐坏、人人自危”的魏晋时代,阮籍以一种“眼神管理”精确表达立场——不是无礼,而是拒绝虚伪的礼数。 “白眼”不是情绪,而是态度。他用身体语言表达抗拒,用目光投射判断,是古代中国最早的“表演性冷淡”实践者。你可以说他狂,也可以说他冷,但他从不迎合。
2. 七步悲歌哭旧墓
一次路过一座古墓,阮籍忽然潸然泪下,连哭七日不止。有人问缘由,他答:“生者如过客,死者为归人。惟觉世事空,悲从中来。” 他的情绪不是仪式感,而是“失控中的清醒”。哭,是因为他不装。那是整个魏晋时代最失控的哭泣,也是最深刻的清醒。他是那个站在“生死之间”,用一身肉体去丈量灵魂深度的人。
二、性格剖析:冷感的情绪体,理性下的叛逆人
1. 情绪不是波动,而是认知方式
阮籍看似易怒易喜,其实是高度敏锐的情绪识别能力。他的喜怒哀乐,是对现实本质的即时反馈。情绪在他这儿,不是需要压抑的,而是洞察世界的第一语言。
2. 不合作主义者,拒绝社会预设
他从不主动请托、从不追逐功名。他生于乱世,却从不屈从于任何政权。他从不“合群”,不是因为孤傲,而是因为他“看破群体的虚妄”。
3. 逻辑型叛逆者
他并非无因起疯,而是极致理性的反抗。他的行为逻辑是完整的,只不过这个“逻辑”不属于主流社会。他不是疯子,是过于清醒的“异类”。
三、生活价值观:拒绝被功能化的灵魂
1. 以酒为刀锋,对抗清醒的残忍
阮籍嗜酒,却不醉酒。他用“醉态”来构筑自由。酒,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,而是隔离规范的盾牌。每一场酒醉,都是一场对社会秩序的断电行动。
2. 他不是不想为官,而是不愿“被用”
晋文王欲请其任职,他“啸而不答”。后人称之为“以狂狷自护”。阮籍深知,“一旦进入体制,我将被利用、被掏空”。他的“不上班”,是对所有形式社会功能的拒绝。
3. 情感强烈但有分寸
他孝悌之情极深,朋友之交真挚,对母亲极为尊敬,对友人嵇康更是生死与共——真诚,是他唯一不妥协的情感原则。
四、空间审美态度:不造庄园、不筑高堂,空间即心境
1. 喜竹林,居简屋,厌官邸
阮籍拒绝权贵所钟爱的园林深宅。他栖居竹林、简舍,竹影婆娑是他审美中最真实的“屏风”。在空间上,他倾向“反功能主义”,更重“气场”而非“规格”。
2. 室内即情绪场
如果说王羲之在兰亭讲究“亭台水榭、潋滟波光”,那么阮籍的空间审美就是:“无意造境,全凭情绪栖息”。空间是流动的、半野性的,是可以让人“翻白眼、狂饮、静默、哭墓”的地方。他需要的空间是:容我“发疯”,而非驯我“正常”。
3. 反对“装饰性空间”
在阮籍眼中,过度装饰是一种道德上的虚伪。他更倾向于“素白、拙朴、可感”,甚至愿意将不完美保留下来——因为那才是真实生活的褶皱。
五、当代阮籍:人设社会里的反叛人格原型
你以为阮籍只属于魏晋?不,他正是这个时代最被低估的镜像:
1. 翻白眼,是对表演型人格的抗议
我们常常微笑、附和、点赞、转发、开会、走流程——看似文明,其实沉默得令人窒息。阮籍的白眼,是我们不敢表达的真实态度:你不值得我配合。
2. 大叫,是释放压强的呼吸
在高压城市中,你看似正常生活,其实早已在精神边缘游走。阮籍的“大叫”,是一种穿透规训的生命力。他告诉我们:你可以不平静,那是你的权利。
3. 静默,是有选择的自我切断
面对复杂社交,阮籍选择“静”。他不是逃避,而是在过滤:不想讲,就不讲;不想解释,就不解释。
4. 情绪自由,是当代最大奢侈品
阮籍是这个世界为数不多允许自己完整体验“悲伤”的人。而我们,却往往活成了“只准喜悦”的社会动物。
在这个被KPI、美图滤镜、强行正能量填满的时代,阮籍代表的是:
“我不演了,不想笑就不笑,不想合群就离群。”
他是被社交绑架者的精神原型,是所有“明明痛着却还要输出价值”的人心中的逆流之声。
嵇康:不问世事,只在山水间以琴为伴,独立于流俗

在魏晋那个礼崩乐坏、文士竞奇的时代,嵇康作为“竹林七贤”中的灵魂人物,不仅以其文采与音乐名世,更以其傲然独立的精神气质,成为当代设计师与思想者都不可忽视的文化坐标。他不是一位仅存在于史书中的古人,而是一面照见自由、人格、空间观的镜子。
• 空间是人格的延伸,是“不妥协”能落地的物质容器。
• 若不能表达真实,那这空间宁可空着。